粤开证券-策略专题报告:内需消费孕育机会,拆解大消费的空间潜力-200427

《粤开证券-策略专题报告:内需消费孕育机会,拆解大消费的空间潜力-200427(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开证券-策略专题报告:内需消费孕育机会,拆解大消费的空间潜力-200427(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内需消费“危”孕育出“机”
(一)复盘事件性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我国正经历首次单月社零增速为负,单从影响程度而言超出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节假周期性变化叠加事件性因素导致了2020年一季度消费下滑,事件性因素造成2020年2月社会零售仅有2019年年末的65%,比其他年份降低约23%。3月份社零总额月环比增长4.24%,尽管同比增幅仍然为负。总体而言,必需消费具有韧性,可选消费受到较大冲击,生活依存度高并且匹配线上渠道的可选商品及服务有望突围。
(二)提振消费的全新挑战与机遇
相较于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本次提振内需不仅面临消费首次下滑的挑战,同时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提振消费的新挑战包括: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依靠房地产上下游产业消费大幅度提振经济的预期降低;2、外需低迷甚至导致阶段性的“逆全球化”;3、实体企业经营、居民经济活动受到影响。
提振消费的新机遇包括:1、销售渠道更加多元;2、5G产业周期推动释放新兴消费潜力。
消费券补贴政策的优势、效果及方向
消费复苏有序推进,现阶段正处于推动经济复苏的第三步与第四步,恢复消费的同时,也在为扩内需以弥补外需不足做准备。
复苏的四个阶段:1、复工复产经济齿轮转动起点;2、企业纾困赋予经济重启的初始动力;3、刺激消费引导经济回归正轨;4、防范外需低迷向内传导的风险。
(一)消费券相比于现金补贴的优势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经济危机时尝试过,促消费的效果也受到认可。消费乏力时,政府常用的办法有三种:减税、现金补贴、消费券。
今年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或地区选择现金补贴的刺激模式,是因为海外外出消费的时机还不成熟,补贴目的更多在于纾困生活困难居民。相比于现金补贴,消费券在兼顾纾困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以下五点优势:1、避免补贴沉淀。2、消费乘数的杠杆作用。3、行业精准投放。4、线下消费习惯再培养。5、激励企业效仿发放消费券。
(二)消费券的补贴方向与效果
从消费意愿来看,超过四成民众明确应用消费券并积极消费的意向。从补贴效果来看:1、消费券效果显现快。2、杠杆作用超预期。3、防范过分补贴可能会透支未来消费的风险。
消费券刺激政策有的放矢,重点发放对象地区同时具备以下3个特点:1、受事件性因素影响较大。2、人口大省。3、经济基础较好。
综合类消费券涉及行业广、消费场景多,各省市将超过五成的消费券以综合类形式发放。文旅、餐饮行业占比合计35%。以文化旅游形式发放的消费券也比较多,旅游业基本无法实现线上替代,因此更需刺激举措。
拆解大消费的空间潜力
我们后续的策略大消费专题系列报告中,我们将详细拆解必需消费、可选消费、新型消费中有潜力的细分领域,以供投资者参考!敬请期待!
必需消费显现强防御属性,前文所述的3月社零数据亦呈现出快速修复以及刚性的特征。必需消费品行业是指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维系生存、健康所必需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医药、服饰、日用品等。截至4月26日,春节开市以来沪指下跌8.24%,大消费中可选消费下跌8.16%,但是必需消费体现了比较强的防御属性逆势上涨7.99%。
可选消费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恢复,主要是因为按照防控需要,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服务业受到冲击。但随着政策刺激力度的加大,国内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得也较好,线下消费场景有所回归,滞后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回补。低估值耐用品在政策刺激下销量弹性较大,是促消费、稳增长的重点。
新消费乘风发力。短期来看,事件性催化加速新消费崛起,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全面复工复学之前仍有很大的刚性需求。长期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信息技术结合,5G产业周期带来的技术变革将进一步带动下游垂直行业融合应用的快速发展,满足多层次消费群体的多种类线上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