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推进HJT降本-230504

文本预览:
迈为股份(300751)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与2023年一季报,盈利同比+34%/+23%。公司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大力投入研发,推进HJT金属化降本;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2年盈利同比增长34%,2023Q1盈利同比增长23%: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48亿元,同比增长34.01%;实现盈利8.62亿元,同比增长34.09%;扣非后盈利7.97亿元,同比增长33.57%。公司同时发布2022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盈利2.21亿元,同比增长22.80%。 光伏电池设备收入快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公司在保持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销量稳步上升同时,部分异质结电池设备、显示面板设备及半导体封装设备通过客户验收,推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光伏电池成套设备销量10613台,同比增长40.37%,收入33.31亿元,同比增长26.23%。单机产品收入同比增长63.18%至4.93亿元。受益于公司持续进行研发降本,对原材料及零部件进行国产替代,且采购规模不断上升、议价能力增强,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稳定。2022年,光伏电池成套设备毛利率同比减少2.07个百分点至36.02%,单机设备毛利率同比增长10.47个百分点至40.34%。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持续推进HJT金属化降本。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4.88亿元,同比增长47.39%,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78%。2022年,公司取得多笔HJT电池设备的整线设备订单且部分客户已经验收通过。公司持续推进HJT金属化降本,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0BB设备已在客户端测试,有望降低银浆用量、弥补银包铜浆料线电阻缺点,从而降低成本、提升HJT组件CTM。此外,公司已有包括铜电镀图形化设备在内的所有铜电镀干法设备;湿法设备方面,公司与多家湿法设备厂有合作。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年报及行业供需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7.47/11.23/16.93元(原预测2023-2025年每股收益为9.33/14.75/-元),对应市盈率35.9/23.9/15.8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光伏政策风险;下游扩产需求低于预期;设备价格竞争超预期;新技术路线替代进度不达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推进HJT降本-230504(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迈为股份-300751-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推进HJT降本-230504(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推进HJT降本》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迈为股份(300751)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与2023年一季报,盈利同比+34%/+23%。公司设备收入快速增长,持续大力投入研发,推进HJT金属化降本;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2年盈利同比增长34%,2023Q1盈利同比增长23%: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48亿元,同比增长34.01%;实现盈利8.62亿元,同比增长34.09%;扣非后盈利7.97亿元,同比增长33.57%。公司同时发布2022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盈利2.21亿元,同比增长22.80%。 光伏电池设备收入快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公司在保持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销量稳步上升同时,部分异质结电池设备、显示面板设备及半导体封装设备通过客户验收,推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光伏电池成套设备销量10613台,同比增长40.37%,收入33.31亿元,同比增长26.23%。单机产品收入同比增长63.18%至4.93亿元。受益于公司持续进行研发降本,对原材料及零部件进行国产替代,且采购规模不断上升、议价能力增强,公司整体毛利率保持稳定。2022年,光伏电池成套设备毛利率同比减少2.07个百分点至36.02%,单机设备毛利率同比增长10.47个百分点至40.34%。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持续推进HJT金属化降本。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4.88亿元,同比增长47.39%,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78%。2022年,公司取得多笔HJT电池设备的整线设备订单且部分客户已经验收通过。公司持续推进HJT金属化降本,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0BB设备已在客户端测试,有望降低银浆用量、弥补银包铜浆料线电阻缺点,从而降低成本、提升HJT组件CTM。此外,公司已有包括铜电镀图形化设备在内的所有铜电镀干法设备;湿法设备方面,公司与多家湿法设备厂有合作。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年报及行业供需情况,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7.47/11.23/16.93元(原预测2023-2025年每股收益为9.33/14.75/-元),对应市盈率35.9/23.9/15.8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光伏政策风险;下游扩产需求低于预期;设备价格竞争超预期;新技术路线替代进度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