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美畅股份-300861-金刚线出货快速增长,产能扩张稳固领先地位-221031

文本预览:
美畅股份(300861)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盈利增长87%;公司金刚线销量高速增长,产能快速扩张,稳固市占率领先的行业地位;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前三季度盈利增长87%: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4.61亿元,同比增长93.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8亿元,同比增长86.55%;扣非后盈利9.67亿元,同比增长96.96%;2022Q3实现扣非盈利3.42亿元,同比增长95.35%。公司此前预告前三季度盈利增长63.27%-95.92%,公司前三季度业绩符合预告区间。 金刚线销量翻倍增长,盈利能力略有承压:前三季度公司电镀金刚石线销量达6465.36万公里,同比增长109.53%,其中2022Q3实现销量2468.66万公里,同比增长124.97%。2022Q3金刚线产品平均结算价格约为37元/公里,环比略有下降。得益于规模化优势,公司固定生产成本亦得到摊薄,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果,2022Q3公司金刚线产品单位成本17.45元/公里,同比减少8.27%。受到金刚线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减少2.42个百分点至54.39%,2022Q3毛利率同比减少4.01个百分点至52.29%。 金刚线产能持续扩张,配套上游产能有望进一步降本:年初至今,公司及时通过生产线技改、扩产等手段实现产能快速扩张,保证自身供应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此外,公司规划预留出10%的安全产能,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增加客户安全供应保障。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上游配套产能扩建,目前已经在着手实施母线拉制环节的扩产,届时将提升母线原材料的自供比例,有望降低金刚线整体生产成本,公司领先地位有望稳固。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三季报及行业供需,我们将公司2022-2024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2.92/3.55/4.19元(原预测每股收益为3.07/3.59/4.34元),对应市盈率17.5/14.4/12.2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价格竞争超预期;成本优势超预期缩减;原材料成本超预期上涨;技术迭代风险;光伏政策风险;疫情影响超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美畅股份-300861-金刚线出货快速增长,产能扩张稳固领先地位-22103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美畅股份-300861-金刚线出货快速增长,产能扩张稳固领先地位-221031(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金刚线出货快速增长,产能扩张稳固领先地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美畅股份(300861)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盈利增长87%;公司金刚线销量高速增长,产能快速扩张,稳固市占率领先的行业地位;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前三季度盈利增长87%: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4.61亿元,同比增长93.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8亿元,同比增长86.55%;扣非后盈利9.67亿元,同比增长96.96%;2022Q3实现扣非盈利3.42亿元,同比增长95.35%。公司此前预告前三季度盈利增长63.27%-95.92%,公司前三季度业绩符合预告区间。 金刚线销量翻倍增长,盈利能力略有承压:前三季度公司电镀金刚石线销量达6465.36万公里,同比增长109.53%,其中2022Q3实现销量2468.66万公里,同比增长124.97%。2022Q3金刚线产品平均结算价格约为37元/公里,环比略有下降。得益于规模化优势,公司固定生产成本亦得到摊薄,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果,2022Q3公司金刚线产品单位成本17.45元/公里,同比减少8.27%。受到金刚线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减少2.42个百分点至54.39%,2022Q3毛利率同比减少4.01个百分点至52.29%。 金刚线产能持续扩张,配套上游产能有望进一步降本:年初至今,公司及时通过生产线技改、扩产等手段实现产能快速扩张,保证自身供应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此外,公司规划预留出10%的安全产能,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增加客户安全供应保障。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上游配套产能扩建,目前已经在着手实施母线拉制环节的扩产,届时将提升母线原材料的自供比例,有望降低金刚线整体生产成本,公司领先地位有望稳固。 估值 在当前股本下,结合公司三季报及行业供需,我们将公司2022-2024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2.92/3.55/4.19元(原预测每股收益为3.07/3.59/4.34元),对应市盈率17.5/14.4/12.2倍;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价格竞争超预期;成本优势超预期缩减;原材料成本超预期上涨;技术迭代风险;光伏政策风险;疫情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