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国际-医药生物行业抗体新技术路线系列研究报告(一):双特异性抗体,工程性双靶点抗体,技术平台成重中之重-220816

《中银国际-医药生物行业抗体新技术路线系列研究报告(一):双特异性抗体,工程性双靶点抗体,技术平台成重中之重-220816(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国际-医药生物行业抗体新技术路线系列研究报告(一):双特异性抗体,工程性双靶点抗体,技术平台成重中之重-220816(33页).pdf(3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一种抗原不同表位,通过其作用方式,可实现单特异性抗体无法实现的功能,且有望解决单靶点耐药、安全性不足等潜在问题。
支撑评级的要点
研发整体偏早期,国际制药巨头已入局,权益交易活跃。目前全球范围内总共获批6款双抗,其中4款为近两年获批,其中罗氏研发的针对血友病的双抗Emicizumab已成为年销售额33亿美元的重磅品种。整体研发阶段偏早期,多数处于I期II期阶段。安进等国际制药巨头已斥重金入局。双抗的权益交易在2020年达到峰值,交易总额近百亿美元。根据交易时的状态,多数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表明尽管双抗在临床有效性上还未得到验证,其重要性和未来空间已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双靶点用药已成未来。热门单靶点药物如PD-1单抗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且有耐药性风险存在。双靶点用药,如BMS公司PD-1单抗联用CTLA-4单抗效果已得到验证,新适应症不断获批,CTLA-4单抗借联用方案获得新增长动力。PD-1× CTLA-4等双靶点双抗有望凭借差异化创新,达到不弱于联用方案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安全性,实现“弯道超车”。
丰富的双抗技术平台突破双抗生产主要难点,重要性凸显。双抗结构上由2条不同重链和2条不同轻链构成,链间自由组合不仅生成多种错误结构的副产物,造成产率低,同时也提高了下游分离纯化的难度。后续发展出来以Knobs-Into-Holes为主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技术手段,通过不同路径解决链间错配问题,显著提高了生产的成功率,极大推动了双抗产品的开发。
国内迅速跟进,呈现高速发展状态,成绩斐然。国内多家公司已经拥有自研双抗技术平台,目前在研管线达上百条。且国内技术平台的潜力已得到国际制药公司的认可,药明生物、和铂医药等公司通过外部授权、合作收获数笔数亿美元的交易。康方生物AK104今年6月国内获批治疗宫颈癌,率先实现了首个国产双抗的上市,同时是全球首个上市的PD-1× CTLA-4双抗。
投资建议
双抗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双抗不同链错配的问题,目前开发的各种平台主要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来解决该难点。建议关注已经拥有双抗技术平台的公司,如药明生物、金斯瑞、康方生物、康宁杰瑞、和铂医药、中国生物制药。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品研发失败风险;药物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药物上市后销量不达预期风险;医保降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