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俭以养“德”(一):内源融资企业与金融的平衡术-210819

《国信证券-俭以养“德”(一):内源融资企业与金融的平衡术-210819(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证券-俭以养“德”(一):内源融资企业与金融的平衡术-210819(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国际对比无外乎美、日?――德国提供了新思路德国的地产市场没有过度金融化、制造业逃离了产业空心化、政府规避了过高杠杆化,促成了金融与实体互惠互利,小微企业也并不难融资。 这些对当下我们所处的“房住不炒”、股市监管促进长期健康发展、化解隐性债务等宏观大语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德国银行业贷款的三个特征首先,德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以服务业为主,但制造业贷款创造的效率更胜一筹。 其次,分期限来看,德国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长期贷款量均远超出短期和中期贷款。 最后,根据德国银行业资产与负债结构推定,企业参股占据一席之地,银行业扩表速度相对缓慢。 内源融资主导的格局下受益的是银行资产质量,牵制的是股市发展德国银行业放款有限是企业外源性融资需求不足所致,银行能放出去的钱也多是优质贷款。 而外源融资配比低也有一个副作用,即德国股市景气长期低迷、上市公司市值上升空间迟缓,股票市场进步的空间和速度均受到拖累,资本市场的活力一定程度上减退。 内源性融资主导的德国,不必再纠结杠杆率和经济活动间权衡取舍虽说在金融危机后德国实体企业也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但严重程度比日本和欧洲整体情况都要小,实体企业还是和政府一道推行赤字化,来借钱搞生产的。 德国的范式下经济活动不必再追寻杠杆率和经济间倒U型的拐点:其一,德国政府杠杆率较低受益于企业保持了“借钱”的活力,无需政府大规模刺激;其二,实体企业本身就有内源造血的能力,依靠持续积攒的利润投入下一阶段的生产经营,因此外部融资反馈的杠杆率水平得以控制在低水位,这并非意味着实体景气度不高,或者企业不够进取。